二道江区一心村走出乡村振兴新“稻”路
从一粒米,到一个产业,二道江区铁厂镇一心村以农筑基,闯出一条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“一心大米”产业发展新路子,乡村振兴又添新动力。
筑基,一粒米撬动一个产业
“以前这里条件不好,2019年还被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,村集体经济也比较薄弱。”一心村党支部书记王立松说。为壮大村集体经济,2018年成立了通化市一心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;2020年集中了500亩集体土地进行水稻种植,引进优良品种,争取壮大村集体扶持资金,维修仓库、扩建加工厂、更换水稻磨米加工设备、色选机、真空机、定量设备、打包机等大型设备,打造了集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大米产业链;2022年获得“一心绿色大米”认证标识。一心村现有一心小粒香、一心稻花香、一心绿色大米3个大米品牌,王立松说:“现在的一心大米,是一心村的绿色之米、致富之米,更是一心村的名片。”
选种,种出水稻好“丰”景
为进一步提升大米品质,今年该村在省农科院购置吉粳816、吉粳830小粒香、鑫禾6号小粒香3个优质稻种400余斤。“今年栽种的水稻品种,是水稻中比较好的。”种植大户付占江介绍说。“为提高大米品种的产量,我们采用机插,并在肥料上配比施肥,每亩可以增产100斤,增加收入200元。”
通过统一选种、统一种植、统一加工、统一销售模式,产出高品质大米,经营者发展多种销售模式,购置精品礼盒装、5公斤、10公斤、25公斤等的包装袋,提升产品附加值。利用发布宣传片、微信公众号介绍等方式,大米知名度不断提高,吸引了大量外地顾客前来购买。同时,一心村与相关单位进行合作销售,逐步建立起自产、自制、自销的产业链条。
联合,壮大村集体经济
过去一心村水稻种植以散户为主,百姓只能把优质稻谷低价销售给其他地区的粮食加工企业,获利很少,村集体也没有分享到水稻产业的利好。为将水稻产业打造成富农兴村的致富产业,一心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,采用“公司+合 作社+基 地+农 户”的发展模式,积极探索出了一条“集体统筹、农户管理”的路子,吸纳村内各类劳动力60人左右,参与到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中来。同时,越来越多的“田秀才”“土专家”参与其中,把脉稻米态势,让“乡”米变成“香”米,为集体增收,为农业增效。
一心村通过品牌打造,将农民、土地、种植有机结合起来,让农民获利、村集体增收、消费者满意,“一粒米”长出产业振兴新希望,为乡村振兴铺上新“稻”路。
原文链接:http://agri.jl.gov.cn/xwfb/sxyw/202405/t20240530_8915090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